記者張辰卿/台東報導
「2025臺東綠能論壇」於8月26日、27日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康樂本館舉行,聚焦深層地熱、智慧微電網、地熱發展與地方參與、公民電廠四大主題。今年縣府更特別下鄉訪談部落,錄製部落對於綠能的想法於論壇播放,讓與會者直接聆聽在地聲音,凝聚共識。此次論壇邀集產官學界專家、地方代表及關心綠能議題的民眾齊聚一堂,針對臺東縣低碳永續之路提出建言。
縣長饒慶鈴強調,臺東縣在發展能源政策上始終以「利用既有資源、不破壞環境」為原則,運用臺東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發展多元且與在地共榮的發電方式,打造永續且具備韌性的綠能城市,讓再生能源成為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助力。
論壇內容涵蓋政策解說、技術分享、案例經驗及相關補助獎勵辦法,讓與會者能更全面瞭解,攜手激盪應對策略、共創永續未來。饒縣長表示,綠能論壇已舉辦四年,縣民對能源議題的關注逐年提升,未來縣府將持續深化綠能與地方產業結合,減少外部電力依賴並強化城市韌性。在面對全球淨零浪潮,臺東以「慢經濟」理念推進,期待在能源轉型的道路上走得更穩健、更永續,發電量不是唯一考量,如何守護在地的自然人文特色、帶動地方經濟,讓再生能源與地方發展共榮,才是臺東未來邁向永續韌性城市的綠能之路。
▲「2025臺東綠能論壇」專題綜合討論。(圖/主辦單位提供)
深層地熱技術受矚目 微電網打造韌性城市
第一日論壇聚焦深層地熱與智慧微電網,成大謝秉志教授指出,我國深層地熱開發潛力巨大,其開發技術分為:增強型地熱、先進型地熱、沈積岩地熱之原理,並強調我國若要擴大地熱開發,深層地熱相當關鍵,建議未來政府單位與民間攜手合作。能源署陳芊妤科長分享我國幾處代表性案場,並說明「地熱能發電示範獎勵辦法」優化重點,強調將持續透過國營事業帶頭開發、複製成功模式擴大建置的策略,期待未來由中央挹注資源,與地方政府攜手配合,加速地熱開發。台電李信璋組長從微電網的功能與型態開始帶入我國實際案例,強調台電將持續協助並鼓勵微電網的建置,讓能源調度上更具彈性。
綜合座談中,經濟部地礦中心林錫宏副組長指出,臺東地熱潛能約11GW,目前地礦中心也持續進行探勘中。臺東縣政府財經處章正文處長表示,縣府以協助業者排除投資障礙、保障縣民權益積極的排解廠商與部落間的衝突,目前金崙地熱已規劃未來將融入觀光與導覽,由部落居民參與,兼顧綠能與觀光雙贏,並強調臺東綠能發展以「不破壞原有的綠」為前提,將持續推動適宜臺東發展的再生能源,讓臺東綠能與在地實現共榮共好的願景。
綠能開發聆聽部落心聲 臺東推動共榮共好模式
論壇第二日聚焦「地熱發展與地方參與」與「公民電廠與地方共享的可能性」兩大核心議題,工研院黃至弘研究員解析地熱開發者在各階段的角色與在地互動模式,並以紅葉谷綠能溫泉園區與金崙流域為例與大家說明,建議地方政府應由支援者轉為策略推動者,並建立制度化的參與模板,協助民間掌握更多主導權。臺北大學林木興老師從電業法修正談到產消合一的永續能源模式,並以達魯瑪克與比亞外部落為案例,剖析光電社區發展的生命週期與法律挑戰,強調社會影響與制度配套的重要性。工研院曾亭毓副研究員則介紹公民電廠成功案例,展現從企業ESG合作到居民出資、結合生態保育的多元模式,並說明能源署修訂的獎勵辦法,鼓勵社區踴躍參與。
▲「2025臺東綠能論壇」參與貴賓與與會者合影。(圖/主辦單位提供)
會上首度撥放訪談部落影片,部落講述臺東土地的自然與文化資產,並表達對地熱的期待與顧慮。居民會擔心開發是否影響水質與環境,在不過度開發的前提下也期待綠能發展能與部落共存,並提出「共好、共享、共識、共榮」四大願景,期盼未來地熱能結合觀光與文化,創造產業共生。
針對公民參與,台北市應用地質技師公會熊鴻嘉理事長表示,應透過就業、人才培育與溝通,讓居民逐步進行,最終可參與決策;嘉南藥理大學陳忠偉副教授則建議,開發廠商辦理在地說明會應優先回應地方對環境與回饋的關切;台泥綠能徐漢倫主任則分享紅葉谷綠能園區的推動過程,以在地需求優先於設備建置,落實共好精神。
臺大水工試驗所劉宏仁博士分享民間自主成立公民電廠可能性,認為未來淨零轉型投資可作為推進的助力,並將公民角色拉到能源轉型的核心,期待將來公民的積極加入。縣府財經處章正文處長表示,臺東縣政府在處理能源議題,會以實務層面的可行性為重點,讓能源發展成為部落的助力而非干擾,並在文化多樣性的基礎上,持續探索屬於臺東的永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