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從三月十號到三月底,串連全台大專院校,在北中南舉辦三場「教育部重點產業領域擴大招收僑生港澳學生及外國學生實施計畫」成果論壇,第一場在中台灣的靜宜大學展開。
有別於一般學術論壇,從上午暨大蘇玉龍主委,分享海外聯合招生甘苦談、靜宜大學日籍桂田愛副教授分享對於日籍留學生的學業和生活面照顧的分享,逢甲大學 NISA 計畫主持人葉俊良教授對於外籍生輔導的經驗談,至下午由逢甲大學全校國際生大一不分系學士班 (PMP)-王惠鈴主任介紹外籍生輔導機制,國立勤益科技大學-駱文傑副校長兼國際事務處處長分享外籍生職涯輔導經驗。
此外,下午場也邀請來自印尼、馬來西亞、以及烏克蘭學生,現身分享在臺灣留學的精彩生活,以及在疫情下,感到濃濃的臺灣人情味。
▲「教育部重點產業領域擴大招收僑生港澳學生及外國學生實施計 畫」成果論壇,首場在靜宜大學溫馨登場。(圖/教育部提供)
能有這樣的成果實屬不易,教育部因應少子化和國際化,從疫情期間就逆勢操作三箭齊發。高教司科長陳浩在論壇中提到,第一箭就是從2021年先推動「BEST計畫」,也就是大專院校學生雙語化學習計畫,希望學校能把「教」跟「學」用英文EMI課程方式進入,整體提高校園雙語實力;緊接著在2022年射出第二箭「教育部重點產業領域擴大招收僑生港澳學生及外國學生實施計畫」,其中的重要突破就是設立「國際專修部」,讓外籍生第一年能享有720小時的華語教學資源,也要求各校成立專責單位,輔導外籍生從生活到學習等面向。
另外針對智慧機械、生醫、綠能科技等5+N國家發展重點領域,也媒合重點領域系所擴大招收僑外生,未來對臺灣產業也能有更大的挹注;今年的第三支箭,就是配合高教深耕計畫第二期,教育部向行政院共爭取到5年970億經費,其中「國際化專章」,讓學校優化教學、行政支持體系,在校園內打造國際化的支持系統。
三支箭循序漸進脈絡分明也提供經費資源,加上會透過定期和抽查等查核機制,從招生、輔導到教學各面向,確保在臺境外生的受教品質。再搭配國發會移民政策規劃,預計目標是到2030年僑外生招生人數,可以成長到4.2萬人。
▲教育部高教司科長陳浩 分享僑外生政策的「三支箭」實施脈絡。(圖/教育部提供)
論壇中,身為此計畫辦公室總督導的靜宜大學校長林思伶,也舉例分享學校有烏克蘭學生,因為看到新聞焦心,又無法歸國,所以臺灣同學超貼心,碰到生日或節日,總會創造驚喜,讓烏克蘭同學不孤單。還有來自海外各國的孩子,因為疫情期間,或實習階段暑假回不了家,班上同學還會帶外籍同學環島,建立溫馨的支持網絡。
也因為林校長自己也在美國留學過,特別重視外籍生的校園適應,認為不該是國際處的外籍生,而該讓來自國外的孩子,成為整個大學的外籍生。像是靜宜每個系都有外籍導師,但境外生未必有事都會告訴老師,於是同學間主動幫忙,或透過類似學伴機制,回報外籍導師提供必要的幫助,幫外籍生建立健康的人際網絡和連結。
也回應教育部的三支箭計畫,要讓外籍生受到良好照顧四個重要階段,第一要務就是消彌語言障礙,幫助外籍生學習華語也讓本地生提升外語能力;其次就是校園中要創造文化適應的氛圍,讓多元文化或節慶在生活中被感受和體驗;第三相當重要就是「專業學習」,不能因為是外籍生就放寬及格標準,才不會弱化未來進入產業的競爭力;最後期許無論是外籍生或本地孩子,都能具備國際移動力。
▲靜宜大學校長林思伶 強調解決語言文化適應問題 讓外籍生有家 的感覺。(圖/教育部提供)
這場由中部打頭陣的「教育部重點產業領域擴大招收僑生港澳學生及外國學生實施計畫」成果論壇圓滿落幕,接下來北部場將由實踐大學在三月十五號登場,至於南部場則會在三月二十二號由義守大學舉辦。